2024澳门原料网1688
客服专线: 4006-518371 总机: 010-82251245/1246
能源行业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2.0版本


        导读: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上已走过了起步期和成长期,进入了一个“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来,全国各重点产业、各省市自治区均“摩拳擦掌”,纷纷找寻本行业、本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定位,抢占先机,掀起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就石油天然气行业而言,中国的石油企业,尤其是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石油”)为代表的石油央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在“一带一路”的重点资源国开展较大规模的油气项目投资、工程承包与技术服务、装备制造与产能合作业务。如果将之前合作视为1.0版本,那么“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为地区油气合作升级2.0版本带来新机遇,同时,努力打造地区油气合作2.0版本,也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中国石油企业 1.0版本时期取得的成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上已走过了起步期和成长期,进入了一个“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截至2014年底,共有超过20家中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资源国从事油气投资活动,其中包括中国石油(CNPC)、中国石化(Sinopec)、中国海油(CNOOC)、中化集团和振华石油等国有石油公司和新疆广汇等10余家民营企业。

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石油,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阿富汗、伊拉克、伊朗、阿曼、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蒙古、澳大利亚、莫桑比克19个国家执行50余个油气合作项目。2014年在以上国家的油气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中国石油海外权益总产量的80%以上;已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原油输送能力达到3500万吨/年,天然气输送能力达到670亿立方米/年。

另外,在国际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及装备制造方面,近十年来,中国石油国际工程服务及装备制造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均服务合同总额已达到80亿~100亿美元。中国石油所属制造企业已在哈萨克斯坦建成哈萨克联合公司,主要业务是油田机修及压力容器制造。在国际原油与天然气贸易方面,2014年中国石油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原油约5000万吨,占中国石油全年进口量的75%以上;进口天然气约260亿立方米,占中国石油全年进口量(含LNG)的70%以上。

中国石化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沙特阿拉伯、伊朗、也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执行20余个油气合作项目。前几年收购的项目陆续投产,油气权益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石化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已超过4000万吨,其中超过2500万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国。“一带一路”核心国家之俄罗斯,一直是中国石化海外的重点运作区之一,中国石化在俄罗斯萨哈林Ⅱ项目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并积累了丰富的海上项目运作经验。近来,中国石化加大了哈萨克斯坦的业务拓展力度,2015年8月,中国石化以10.87亿美元收购俄罗斯卢克石油(Lukoil)所持有的里海投资资源有限公司(Caspian InvestmentResources,缩写为CIR)50%股权的交易成功完成。

中国海油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伊拉克、澳大利亚、卡塔尔、印度尼西亚、缅甸5个国家执行8个油气合作项目。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相比,中国海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在跨国经营战略及策略上,中国海油采取了不同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定位和策略,其海外油气资产主要位于北美、非洲和亚太等地区,处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产比例较高。

其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油气合作的中国企业还包括国有公司中的中化集团、振华石油、延长石油、中信、保利,以及新疆广汇、洲际油气、美都控股、MI能源等十多家民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的“一带一路”业务规模较小,项目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中亚地区。

中国石油企业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升级版的重要意义

综上可以看出,与其他大多行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尚处于起步期不同,中国的石油公司早已走过了“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1.0版本”。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石油央企而言,下一步要集中精力,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合作升级版”(即“2.0版本”),这是事关石油央企未来10~20年的全球化经营、打造世界级企业,事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事关掌控全球油气市场话语权,事关中国央企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2.0版本是中国石油企业深入地融入全球勘探开发市场、提升资源获取能力、助力全球油气供应的需要。

新常态下,过去一个时期一直倡导的“资源为王”理念已有所弱化,但对于石油公司而言,资源在哪,“家”就在那哪。“一带一路”区域涵盖了中东、中亚及俄罗斯等全球性的油气富集国家,无论从油气剩余探明储量,待发现资源量,还是产量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区内的份额均占到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巨大的资源容量,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和民企,均把“一带一路”视为当前和未来的“战略发展区”或“战略核心区”。

从“一带一路”区内油气剩余探明储量的占比看,2014年,区内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合计约1315.1亿吨,占全球总量的55%,其中“一带”国家占54%,“一路”国家占1%;区内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合计约142.2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76%,其中“一带”国家占71%,“一路”国家占5%。

从“一带一路”区内待发现资源潜力的占比看,2014年,区内石油待发现资源量合计约53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7%,其中“一带”国家占42%,“一路”国家占5%;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合计约8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68%,其中“一带”国家占60%,“一路”国家占8%。

从“一带一路”区内油气产量的占比看,2014年,区内国家原油产量合计约21.6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1%,其中“一带”国家占47%,“一路”国家占4%;天然气产量合计约1.69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49%,其中“一带”国家占43%,“一路”国家占6%。

可见,即便我们国家没有“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单就资源的总量看,“一带一路”区域过去是,未来更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从事资源勘探开发业务的“主战场”。更何况,当前有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在区内已拥有较强先发优势的中国石油企业,尤其是石油央企,更应主动作为,以更大的力度获取和运作区内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努力成为区内乃至全球油气市场的重要油气供应者。

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2.0版本是中国石油企业

深度参与并推动构建亚太地区油气贸易与市场体系,提升油气消费市场话语权的需要

众所周知,全球油气贸易市场体系与机制一直是由西方国家(日本在这方面算作西方国家)主导,主要反映在石油天然气价格机制上。石油主要是采用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作价,已形成全球统一的价格机制;天然气有北美亨利中心(Henry Hub)、日本JCC等区域性价格,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定价机制。中国、印度等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国家和全球性的油气消费大国,目前只是被动参与和不断适应上述市场与价格体系,此现状不符合“一带一路”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石油企业需要有所作为,应深度参与以谋求改变当前的不合理之处。

就油气出口端而言,“一带一路”地区一直是全球油气的输出中心。以2013年为例,“一带一路”地区出口石油14.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65%;出口天然气6105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近70%。预计到2020年,区内出口石油将达到15亿吨以上,占世界总量的56%;出口天然气约9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71%左右。预计到2030年,区内出口石油将达到17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出口天然气约9000亿立方米以上,占世界总量的80%左右。

就油气消费端而言,“一带一路”地区的油气消费占比份额远不如输出量占比。2014年,区内国家原油消费量合计约10.48亿吨(不含中国),占全球的25%,其中“一带”地区占12%,“一路地区”占13%;天然气消费量合计约1.39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41%,其中“一带”地区占28%,“一路”地区占13%。预计到2020年及2030年,“一带一路”上述的消费量占比略有上升,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油气出口量约占全球70%左右,消费量却仅占全球的25%左右(若包含中国在内,则消费量占全球的38.3%)。巨大的落差,一方面决定了未来较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国家仍然扮演 “资源输出国”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国今后较长时期依然是“一带一路”油气出口国的最大买主。中国和区内主要油气出口国,理应在定价机制上掌握较强的话语权,中国石油企业在争取市场机制话语权和指导权上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深度参与全球油气贸易市场体系,以横跨中国西北、东北、西南等陆上油气战略管道、LNG进出口以及海上进口通道为依托,全力提升在世界油气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增强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

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2.0版本是

加强中国油气工业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优势产能合作,推广应用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和产业标准的需要

优势产能合作一直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与着力点。中国的石油工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的石油工程服务(含钻井等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和油田、炼厂设计建设等工程建设业务)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程服务和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和标准主要来自前苏联;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成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产业,石油工业全面、加速引进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加之后来的全球化浪潮,中国石油工业积极融入,加大“走出去”力度。目前,中国的石油工程服务和装备制造企业无论在技术标准、制造水平上,还是在后续服务支持能力上,以及在规模建设运营上,均走在了亚洲各国的前列,甚至可以与欧美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媲美,而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经过过去20多年的“走出去”,中国石油工程服务与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已在“一带一路”国家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主要是通过“投资带动”实现的。即,中国的石油企业集团率先在区内国家进行油气投资项目建设,并担当“作业者”,通过作业者的地位与话语权,逐步带动旗下的工程服务和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为本集团在当地的油气投资项目提供服务。这些“投资带动”形成了“甲乙方”综合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也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之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石油工程服务与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走出自家的“内部市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获取“外部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地区未来的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容量巨大。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工程服务市场的投资规模接近2000亿美元,占全球工程服务市场投资总额的40%以上。未来几年,预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工程服务投资额占全球总额的比例接近50%。但“一带一路”国家本地工程服务能力与水平偏低,基本上只能够提供常规服务,高端服务几乎完全依赖西方公司。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一带一路”节点国家的油气工程服务市场规模较大,但准入严格,技术标准存在差异(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与中国和西方国家采用的技术标准不相一致),而且“本地含量” 要求相对较高。

“一带一路”地区油气装备市场亦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区内国家对石油装备的需求涵盖油气上、中、下游的各个业务领域,据粗略估算,石油装备年需求量在300亿~500亿美元之间。仅哈萨克斯坦一国,每年的石油装备需求就超过20亿美元。而且,区内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石油装备制造的工业基础薄弱,美欧等地的跨国公司在中高端产品及技术服务市场具有垄断地位,这种格局亟待打破。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油气工程服务与装备制造产业与“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市场互补性较强,中国有技术、有能力、有优势产能,区内相关国家有市场、有需求,理应进一步扩大合作,这也是中国石油工程服务和装备制造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希望所在。

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2.0版本是中国石油企业

加大“走出去”力度、打造国际化经营“升级版”、最终成为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需要

中国石油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终极目标应该是打造“世界级的”企业,没有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做后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实现就失去了经济支撑。

中国大型石油企业集团,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已具有20多年的国际化经营历史,它们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与经营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具有了较强的先发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和深入推进,中国石油企业应顺势而为、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特别是像中国石油这样的企业,应成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领头雁,要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的“埃克森美孚”。总之,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为中国石油企业,特别是石油央企,走出当前低油价的“冬季”和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的“阴霾”,无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笔者希望中国的石油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性机遇,本着效益为先、互利共赢、防控风险、绿色发展的原则,再接再厉,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功实现“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由1.0版本向2.0版本的华丽转变。

(引文来源:能源网)


友情链接: 企业文化咨询 公司内网